产品详情:温故 北京:改革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来源:乐鱼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12-02 10:33:29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伴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渐完备,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过渡性分配制度,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1952年,为了迅速集中资源、实现工业化目标,我国实行了以集体分配为主的“工分制”,平均分配色彩浓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桎梏,明白准确地提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北京全面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镇推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先富带后富”,提高了初次分配效率。
建新锦缎制品厂是一家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业,自1971年建厂后一直实行六级固定工资制,工人最低月工资26元,最高才36元,比国营企业低得多。1979年4月,该厂打破了条条框框,实行“二八分成”,即:超产收入的80%归集体,20%按贡献大小分配给职工。这项政策的实施,令全厂职工的平均薪资收入由原来的31元增加到40多元,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工资达到50元左右,高于同类型国营企业职工工资水平。(1979年7月17日《北京日报》1版,《这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办得欣欣向荣》)
北京衬衫厂于1979年7月实行了超产计件提成奖励,用超产的利润为职工发奖金。这项制度实施后,职工们早来晚走,争分夺秒,班组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个人超定额的慢慢的变多,仅当年第三季度职工平均每人每月就增加收入20.47元。(1979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衬衫厂试行计件提成奖励办法》)
1981年,北京光学仪器厂实行了“浮动工资制”,即职工每月完成基数考核可以拿底薪工资,超额部分拿浮动工资。浮动工资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生产、工作成果计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厂里有位技术非常精湛的老工人,过去拿奖金比别人高不了多少,实行浮动工资后,他平均每月能拿到60多元浮动工资,最高的一个月拿到107.2元,比其他职工高出很多。(1982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光学仪器厂试行浮动工资制》)
在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实现了增产增收。仅1983年,京郊农村人均创纯收入就比1982年增加146元,最高的海淀区更是创下了当时人均纯收入1131元的最高纪录,比上年增加218元。(1984年2月1日《北京日报》1版,《京郊社员人均劳动所得达517元》)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的收入逐步的提升。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97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813.11元,比1978年增长了20倍,平均每年递增1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67倍,平均每年递增7%。(1998年9月6日《北京日报》8版,《由温饱到小康五十年间北京市民的生活变化》)
伴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形成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的方法并存的分配制度。1993年,《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北京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充分的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令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红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1994年12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最低工资规定,为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在法定上班时间完成公司制作任务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划定“下线”。北京最低工资标准按小时、月确定,当时是每小时不低于1.1元,每月不低于210元。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有用工行为的经济组织中工作的劳动者均适用此规定。(1994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将施行最低工资规定》)
此后,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渐形成,将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纳入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本市劳动者及其平均家庭赡养人口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薪资、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低工资标准年年都会上调。像1996年,北京第二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每小时、每月工资就调整到了1.6元和270元。(1996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
与此同时,北京还通过制定有关法规、落实资产金额来源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机制,保证低收入居民和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1996年7月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本市建立并开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元,本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完善。(1997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继续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帮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补齐民生短板,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增长。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全市20%低收入群体年均收入增长9.3%,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12524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8.1个百分点。
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此后,北京推出了多项惠民政策,逐步形成再分配调节机制,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转移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的新动能。
1994年,北京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当年10月起,1993年12月31日前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了调整: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30元,这个是根据1994年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1993年全市职工平均薪资增长率以及退休统筹基金的承担接受的能力确定的。此外,1937年7月6日、1945年9月2日、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增加离休金65元、50元、40元。(1994年10月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从此以后,北京市每年都对离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
市民陈秀平退休之前特犯愁,因为她和爱人工资不高,每月不到2000元,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每年仅学费就得1.3万多元。算下来,她退休后不吃不喝,一年的养老金也只够供孩子们上学。但她赶上了好时候,退休后养老金年年涨。陈秀平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养老金第一年涨了130元。后来,两个孩子陆续毕业、工作、结婚成家,身上的担子轻多了,她还用养老金和老姐妹们完成了出国旅游的心愿。(2013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特刊3版,《养老金让我出国游》)
除养老金外,转移性收入还包括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征用补偿等。随着政府保障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北京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迅速增加。仅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就比上年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增长32.6%。(2014年1月24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非流动人口规模达2114.8万人》)
到2018年,转移性收入成为北京居民钱袋子的重要来源。当年,全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1286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0.6%,是第二大收入来源。(2019年9月22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市民钱袋子鼓起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3年,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北京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合理。
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本市实施了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落实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场、行政副中心等重点项目地区农民就业扶持力度。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动了“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帮助农民盘活用好所拥有的资源、实现财产保值增值。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农民收入增速。2015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69元,同比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1个百分点。至此,本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实现了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2016年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农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
近年来,北京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的提高,居民收入节节攀升,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收入整体向“橄榄型”结构转变趋势愈加明显。2017年,本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至8万元的家庭占比超过6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平均线成。由于精准扶贫持续发力,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快于全体居民。2017年,全市20%低收入户收入为2.2万元,快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2018年12月8日《北京日报》1版,《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经济展新篇》)
如今,北京正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基本同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伴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渐完备,未来,首都居民的钱袋子还会更鼓。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方式